欢迎访问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项目2025年招生信息网!
超120场讲座,上外贤达以通识教育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者:齐天一胜 时间:2025-03-11

  通识教育课程致力于跨越学科边界,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同时培育其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技巧以及创新意识。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得以深入探索不同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在跨学科的互动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与创意灵感。这一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学术追求夯实根基,还为他们成长为兼具社会责任感与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在通识教育改革中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全年累计举办超过120场讲座,邀请了近百位高校学者、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该课程吸引了超过1500名学生选课。参与过课程的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识大讲堂课程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体现了民办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的使命与担当。上外贤达学院通过"学界导师理论奠基+业界导师实战淬炼"的模式,正将"贤者惟德、达者善事"的校训转化为可量化的育人图谱。

  为此,学校通识大讲堂着重打磨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课程,紧密融合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计层面,尤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借助与行业专家的深度协作,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实践平台与国际化学习场景。这场以"真实场景导入、跨界资源重组、实践成果输出"为特色的教育探索,正为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突围提供新解法。

1.jpg

  01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

  “中国与世界”课程的探索

  上外贤达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十分鲜明,不仅设有国标规定的各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还有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所设的国际化系列课程,“中国与世界”就是其中典型课程之一。

  通过“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和校外知名专家举办外交、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区域国别、国际热点、对外传播以及世界文化、世界军事、世界艺术、世界科技、世界教育等领域、行业的系统性系列讲座;旨在让学生增加国际知识,提高国际站位,拓宽国际视野,养成家国情怀,培养思辨意识、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增进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好中国对外叙事体系,展现好中国形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美国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黄仁伟研究员在《中美战略优势比较及前景预测》讲座中,从中美当前战略态势、数智化领域、技术和制造业的优势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中美战略态势的前景,为学生提供了辩证思考国际关系的视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日“北京-东京论坛”中方嘉宾、《人民中国》前总编王众一编审在《〈人民中国〉版面所反映的中日交往的历史年轮》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人民中国》杂志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北京大学梓材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原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夫人、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交流处参赞汪婉教授在《日本经济社会前沿问题》讲座中,结合自身在日本的丰富经历,分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现状、社会问题以及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根据参与的学生反馈,这些讲座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度,使他们对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02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实践:

  “对外传播与融入世界”课程的探索

  上外贤达学院通过“对外传播与融入世界”通识大讲堂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如,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日语分委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天津外国语大学前校长修刚教授在《政治文件的翻译与对外传播》讲座中,探讨了翻译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令远教授在《战后中国对日文化交流(传播)要略、特色与课题》讲座中,深入探讨了战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主要内涵与特色,分析了中日关系中的文化因素。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时学教授在《刍议金砖国家合作》讲座中,全面介绍了“金砖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中国在其中的引领地位。

  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们拓展了国际视野,对国际事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效提升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参与学生反馈,讲座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有趣,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03科技创新与商业实践的融合:

  “新时代中国产业创新”课程的探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新时代中国产业创新与转型”通识大讲堂课程,依托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客座教授团队,与学校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道,为学生提供有关产业转型与企业创新性的系列前沿报告,帮助学生接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掌握产业最新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分析能力。

  例如,AG电竞集团董事长、成都电子竞技协会会长乐可登先生在《中国电竞产业——向阳生长的二十年》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电竞产业从萌芽到发展的二十年历程,探讨了电竞产业的生态演变、规模发展和产业链形成。海丰物流副总裁郭汝倩女士在《精益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海外创新实践》讲座中,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她结合海丰物流的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精益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和竞争力。科世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科博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董事、总经理纪成先生在《新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公司治理》讲座中,深入解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探讨了如何通过规范治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该系列的讲座不仅吸引学生关注新兴科技,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04产业升级与管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产业转型”课程的探索

  在“新时代中国产业转型”系列讲座中,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为学生带来产业升级和管理创新的前沿知识。

  例如,萨孚凯信息系统(无锡)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睿先生在《企业数字化理论与实践》讲座中,深入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他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中投龙鼎(北京)投资公司的创始合伙人、资深会计师及审计师侯捷女士在《做好财务分析,为公司保驾护航》讲座中,详细介绍了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她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财务分析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帕黎斯资产管理集团董事长余志嘉先生在《论新形势下的机会:低碳领域投资》讲座中,深入分析了低碳领域的投资机会和挑战。他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如何在低碳经济中寻找投资机会。

  这些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产业升级和管理创新的机会,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还激发了学生们对创新管理实践的兴趣,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05前沿科技与实践探索:

  “数字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探索

  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及其应用,上外贤达学院通过“数字技术与应用”通识大讲堂课程,邀请多位领域内的专家为学生带来了最新的科技知识和实践指导。

  例如,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计算机学院教授辛明军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拥抱AI+社交网络》讲座中,探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和企业效率。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岩教授在《走进人工智能熟悉常用大模型》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常用大模型的应用。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科大讯飞上海大客户总监、高教业务负责人赵望淙先生在《AI时代,星火燎原、未来已来》讲座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语音合成、文字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和企业中的应用前景。

  这些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数字技术的机会,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技术视野,还激发了学生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06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

  "人文经典"课程的探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外贤达学院通过“人文经典”通识大讲堂课程,邀请了多位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解读人文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刘建军教授在《文学经典与人生智慧》讲座中,探讨了文学经典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智慧中的重要作用。他通过解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责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彭青龙教授在《世界文明多样性与科技革命》讲座中,探讨了科技革命对不同文明的影响,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音乐剧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获得者徐瑛在《表达的艺术与艺术的表达》讲座中,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表达技巧与永恒价值。他通过经典案例,展示了艺术在表达人性和传递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还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未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07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审美"课程的探索

  在“艺术审美”通识大讲堂课程中,邀请了多位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解读艺术经典,提升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

  例如,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刘慧教授在《布同凡响——江南土布的创意之美》讲座中,探讨了江南土布的历史渊源和现代设计中的创意转化。她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学博士、研究员杨海燕老师在《坚定文化自信:以主旋律电影讴歌新时代》中,阐述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指出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展现国家形象、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木马设计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丁伟博士在《从商业设计到社会创新》中,介绍了自己的设计实践经历和项目,还探讨了设计工作的六个维度,解析了设计师如何以敏锐的洞察力,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创新。

  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还加深了对艺术与文化的理解,为未来艺术创作和欣赏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语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上外贤达学院通过通识大讲堂课程,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民办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独特贡献。这些课程不仅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更与国家教育方针高度契合,真正为新时代青年的未来发展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未来,上外贤达学院计划进一步扩大通识大讲堂的覆盖范围,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培养更多具有高尚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明确指出,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的福祉而存在,且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外贤达学院的通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正是对这一教育方针的积极响应和有效落实。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材,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留学项目
...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查看详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建于1949年12月,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多能···查看详情
旨在通过国内一年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提供一条安全、稳定、后续···查看详情
项目简介:随着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不断发展,为配合关于“一带一路”···查看详情
为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对接日本国公立大学、私立大···查看详情
项目简介:为培养、服务和储备于中韩交流与合作的各类专业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与韩国···查看详情
日本动漫、美术和服装设计类专业留学直通车项目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对接日本二十余所···查看详情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简介:● 创建于1964年,位于英国中北部,在风景区“湖区”附近,距曼···查看详情
项目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开办美国名校本科留学预备项目,旨在通过···查看详情
项目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开办加拿大名校定向班本科留学预备项目,···查看详情
Copyright © 2018-2025 上海外国语大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9185号-26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2243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无意间侵犯您的版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24小时内删除并诚恳的向您道歉。我们尊重您的版权,但拒绝恶意碰瓷式维权!